top of page

幕後指揮千音萬響:混音師如何征服你的聽覺感受?

混音工程創造音樂理性與感性平衡之美

Q:哪張照片是「混音師」呢?

DJ的「remix」是重新改編既有的歌曲,例如重新編曲、填詞,或將多首歌曲串接在一起。

混音(mixing)是利用效果器編輯錄製好的音軌,讓一首歌更完整、動聽。

​O

此為經過混音和母帶後期的成品。

此為編曲加上歌手錄製的原始音軌。

前者為編曲加上歌手錄製的原始音軌。

後者為經過混音和母帶後期的成品。

Q:猜猜看,哪個音檔是混音完成品?

00:00 / 00:37

​腦內飛 - Pedro派卓 ft. Quanzo

00:00 / 00:37

​腦內飛 - Pedro派卓 ft. Quanzo

​一起來聽聽混音過程中的聲音變化吧!

混音師會根據歌曲風格營造出合適的空間感,運用迴聲和殘響做出像酒吧、房間或山谷等環境。

Q:你認為哪個版本已經加入「空間感」?

00:00 / 00:21

​造夢者 - Pedro派卓 ft. RapShark

00:00 / 00:21

​造夢者 - Pedro派卓 ft. RapShark

00:00 / 00:29

​造夢者 - Pedro派卓 ft. RapShark

【O】使用多種reverb、delay效果器,疊加歌曲的空間感。

【X】​此為是編曲加上歌手錄製的原始音軌。

【X】​調整eq,利用compressor效果器加強人聲力道。

【O】使用reverb與delay等效果器製造空間感。

【X】此為歌手錄製的原始音軌。

【X】調整Eq、利用Compressor效果器加強了人聲的力道。

 

 

戴上耳機,感受音樂中不同的聲音元素營造出的空間,那可能像步入夏日的小閣樓。肩臂首先感受到一束明媚陽光的溫暖,就像歌手悠揚的人聲落落大方地貼近你,再多聆聽一會,你開始發現其他樂器開始調和主唱聲音,好似閣樓天花板上的小風扇揉合涼風與暖陽,平衡舒適的感覺由悠揚樂聲交織而成,雋永不已。

 

但一首歌要達到如此和諧、聽感絕佳的效果,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就。樂器和人聲等聲音元素錄製完成後,就像準備好的食材,仍待廚師施展技術,呈現出可口的菜餚,混音師便是其中讓各聲音元素得以契合的要角。

幕前攜手幕後 做出自己的「正字標記」

在音樂產製過程中,混音的重要性不亞於前期創作,但混音師伍柏宇卻自嘲道:「混音雖然也是做音樂,可是沒有歌手在外面帥帥、酷酷的部分,只有阿宅坐在電腦螢幕和一對喇叭前面。」即使如此,混音工作帶給他的成就感,仍使他樂於成為自己口中那位「不酷的nerd」,協助創作者完成歌曲的最後一步驟,使創作者對音樂的想像得以成真。

伍柏宇的第一支正式混音作品是政大黑人音樂社cypher《正字標記》,憶起五年前,社團從倒社泥淖中重新站起,憑著一股衝勁想效法台大嘻哈研究社製作饒舌接力歌曲,才發覺過程比想像中複雜。
 

當年一群人蹲在出租小雅房一支低階的麥克風前,歌聲努力在窗外的陣陣車聲與隔壁室友的吵雜間尋找生存夾縫,但每個人期待的成果都不一樣,甚至有些人對自己的表演仍無想法,「『來自政大,但今天不聊政治』唱十次就有十次不一樣的效果,因為我不知道每一句歌詞我想表達什麼。」參與《正字標記》的歌手範例三回憶道。當時社員中缺少具統籌製作音樂能力的人,伍柏宇便毅然擔起製作的任務,在錄音前做了許多規劃。

但在混音方面,他仍初出茅廬,再加上社員們也都是不折不扣的「感覺派歌手」,範例三坦言,當時自己對聲音工程一竅不通,因此混音的溝通過程猶如雞同鴨講:「他用完給你聽,你就覺得跟你想的不一樣,因為你沒有很明確地說:『希望聲音是很突出的,配樂是很後面的。』只能抽象地說:『我覺得我想要更帥一點。』製作人也不知道你在講什麼,結論就是:『那你要唱帥一點啊!』」面對諸如「希望我的聲音不要那麼乾」、「我覺得我的字太貼了」的抽象要求,伍柏宇耐心反覆與社員確認期待的效果,並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而這正是他走上混音之路的故事起點。

「如果把一首歌當作是一個人,要怎麼凸顯這個人好看的地方,就是混音師的工作,我們會為他上妝、把他打扮成適合不同場合的樣子。」OOPIG音樂工作室混音師林信廷認為,編曲、詞曲階段賦予音樂各式各樣的基本元素,而混音便是將這些音軌重新排列組合,將聲音在有限的頻率空間中做出退讓,並適時加上效果器為歌曲再添豐富性與層次感,製作出最終完整的音樂作品。

​企劃

又稱A&R,根據藝人形象計畫未來要發布的單曲、專輯風格。

​找製作人

找合適的製作人把關音樂製作過程,負責下決策。

詞曲

詞曲創作,或採用「收歌、徵歌」的方式,從眾多demo中篩選適合的歌曲。

編曲

重新編製選定的歌曲,製作人將決定歌曲風格並委託編曲師、樂手進行製作。

​錄音配唱

藝人進錄音室錄音,有時會有配唱製作人引導藝人的情緒及詮釋方式。

​混音

負責調整每個音軌的效果,並反覆檢查各音樂元素,使其最終成為完整又和諧的成品。

母帶後期

專輯製作必經程序,微調音軌確保整張專輯的一致性,使音樂較能相容於各式播放場合及環境。

 

 

「我想看到的音樂是...」:混音師與音樂人的多元溝通方式

詞曲、編曲的創意勾勒出大致輪廓,人聲的加入完成了那些精彩結構,混音則是為歌曲骨架漆上最後一道色彩。面對創作者、製作人或歌手帶著各自對於歌曲情緒的既有想法前來,混音師該如何完成混音任務?

 

「這邊我想要話筒音的感覺。」混音師劉士全分享,創作初學者多以「抽象的情境」描述他們期待的混音方向,混音師需在字詞之間揣摩情緒,劉士全的合作對象、饒舌歌手小陸更坦言,「有時候我的形容詞可能太怪了,要多講幾個才get得到。」因此劉士全習慣在錄音時直接試做簡易版的混音,讓不懂混音工程的歌手能用聽的與混音師達成共識,隨後,才會在混音階段更細緻地處理歌手們期待的效果。

「我希望這首歌在弦樂上表達,就像傍晚黃昏的香草天空這種色調。」製作人李漢群也偏好用這類意象式的形容與混音師交流,他認為音樂工作的本質是創造而非代工,若製作人給予過於明確的指令,反而限制混音創作的空間。他轉述一個製作人與混音師溝通的實際故事,「現在這個混音的感覺聽起來像是一顆漢堡,漢堡裡有麵包、有菜,但是裡面的肉太小片了,你可不可以把他調成大片一點的,讓它符合這個漢堡的比例。」這樣的論述方式雖然天馬行空,但卻能給予混音師更多的操作空間與創作玩法,那片漢堡肉可能是需要更厚實、更飽滿的人聲,也可能是人聲以外的樂器聲響需重新調配,改變漢堡的成分比例達成凸顯漢堡肉的效果。

 

去年底成為全職接案混音師的伍柏宇認同這樣想法,「把這種聲音的想像留給混音師自己,可以激盪出更多創作的火花。」他以過去與饒舌歌手範例三合作《仙杜瑞拉》的經驗為例,範例三期待他慵懶的唱法在混音後是更輕飄飄的、「做出一種夢境的感覺」,伍柏宇便會坐在電腦前發想,能透過哪些效果器讓聲音聽起來比較含糊、溫柔、輕盈,最終範例三認為混音成果超乎他的預期,「雖然我當時用了偏抽象的方式形容,但柏宇知道我在描述什麼感覺,能做出我想要的東西,甚至比我想像的還要好蠻多的。」

 

然而,製作人薛忠銘對於理想的溝通方式有不同的見解,「形容詞」、「畫面感」並非他習慣的方法。他曾為一個廣告音樂錄音、混音,面對「要聽起來像頭髮滑溜溜順下來」的要求,他無奈道:「一開始根本就不懂,對錄音師、混音師他們會很痛苦。」薛忠銘認為應回歸專業的方式進行歌曲混音的細節討論,「這樣才可以聚焦,快速地達到彼此的共識,你很專業,混音師就能夠專注完成工作。」

「他會跟我說這裡這個reverb的聲音太遠了、很像在山谷,我不想要那麼長的回音,比較想要在浴室的那種感覺。」伍柏宇也分享自己與音樂創作者少菲的合作經驗,當他告訴少菲自己在哪些段落加了效果、做了改動,少菲會以專業的方式給予明確的意見回饋,使他很享受合作的過程。在業界從事混音工作7年的林信廷也坦言,若合作對象給予較明確的指示,他能更流暢地執行混音內容;然而,他的服務客群不只有專業音樂人,面對大學生、不熟悉混錄音的創作者,他也不排斥透過參考歌曲、情境式描述來理解歌手期待的音樂風格與氛圍,他更開玩笑地說道:「他如果今天真的跟我說他想要《老人與海》的感覺,我也只能去看看那本書啊!」

 

 混音工作的六大要素

  • Balance(平衡):平衡各個樂器、聲響的音量

  • Panorama(全景):調整所有樂器、聲響的位置,避免聲音互相干擾

  • Frequency Range(頻率範圍):分配各樂器、聲響的頻率區間

  • Dimension(體積):讓聲音聽起來更寬大或更深遠,詮釋出一首歌的空間感

  • Dynamic(動態):各個樂器、聲響的動態大小控制

  • Creation(創意):展現個人風格,增加音樂的豐富性

玩轉聲音的魔術 混音修煉手冊大解密

 

隨著近年國內獨立音樂人增加,音樂市場愈發蓬勃,靠著自學成為混音師已相較幾年前容易。伍柏宇回想2016、2017年甫踏入混音工程領域,不禁苦笑:「好多困難喔哈哈哈,當你遇到一個問題,你甚至連關鍵字都不知道的時候,一切就變得非常地絕望。」然而,現在網路上已經越來越多免費或付費的線上課程、大師班課程,「你只要在YouTube打how to mix vocal in 某軟體,就會有一堆影片給你。」劉士全認為吸收混音知識、學習混音技術已不是難事,聽覺敏感度、實作經驗、創意才是專業混音能力養成的關鍵。

 

為兼顧六大要素,混音師須運用不同的效果器處理聲音。林信廷舉例,自己在混人聲時習慣先處理頻率,為歌聲「修容」,再透過compressor拉近人聲與聽者的距離,讓聲音聽起來更紮實。此外,也會使用de-esser消除多餘的唇齒音,使歌聲更加圓潤。修飾聲音後,為了營造出適合歌曲風格的空間感,讓歌手聽起來像在房間、酒吧或夜店演唱,須再用上reverb、delay等效果器,「這個其實在聽音樂的時候是聽不到的,但它會去刺激你的耳朵讓你感覺這個空間有東西在變動,所以只有你的潛意識會聽到。」

 

身為專業的混音師,對於聲音擁有高敏銳度是基本要求,卻也是難能可貴的能力,薛忠銘表示,現代年輕世代流行以強調重低音的耳機做為日常聆聽裝置,「聲音的頻率被美化後,你聽什麼都一樣,所以就沒辦法分辨得出來聲音的好與壞。」劉士全分享自己會透過網站「sound gym」訓練自己對於聲音的認知與反應,伍柏宇也提到,混音的訓練使他對聲音的敏感度一於常人,「別人聽不到聲音的時候,我會聽得到,這是真的!」

 

「對聲音有更深的理解,才能玩出更多花樣。」林信廷認為在聽見細微聲音後,如何操弄聲音完成混音,正是混音師展現創意與專業之處,他舉例,「光是一個聲音它要有delay(延遲)效果,就可以是破音的delay,或是經過filter的delay,還是是有flanger的delay,還是是有flanger加filter的delay,這都是有很多不同的做法。」而李漢群也分享與一位美國混音師的合作經驗,混音成品整體聽感極佳,情感、頻率共鳴也都恰到好處,但當每一軌獨立分離出來,卻意外地都不好聽,「本來鋼琴聲應該明亮又飽滿,打開來卻是乾癟、有點太刺耳。」這即是混音師專業的感知能力,大膽地做出各樂器在頻率及音量上的讓渡,以換得整體音樂的和諧舒適感。

我先幫我們的歌找好了參考的方向,我可能會往這方向做,你覺得OK嗎?

獨立接案成職場常態:出來「混」還是靠溝通能力

提及混音產業的情況,林信廷直言,「混音師這個產業工作機會很不友善,像我現在都自己接案為主,可是一個產業應該還是要有正常的工作機會管道。」成為混音師大致有兩種途徑,多數為自學混音,主動踏入市場自由接案,只有少數的人會從音樂工作室助理做起,苦苦等待晉升為混音師的機會。「我不會在這個年紀去從助理開始做。」伍柏宇近一步解釋為何自己的職涯規畫不包含進入音樂工作室擔任助理,「助理都是從打掃、倒茶開始,這個跟我的發展路線已經不太一樣了。」助理工作脫離音樂本質,即使在國外,情況亦然。林信廷分享他欣賞的國外混音師的經驗,「他以前當錄音室助理的時候,學到的唯一技能就是怎樣調出最好的清潔劑,然後把馬桶刷乾淨。」

當獨立接案成為混音師們普遍的執業方式,最大考驗便是能否有穩定案源,因此不得不面對「與人交際」的職場挑戰,這是伍柏宇執業初期未能預料到的。總是以「辦公室宅宅」自稱的他,喜歡獨自坐在電腦桌前,單純地做著編曲、錄音、混音,「我只是想要做音樂而已,為什麼我要跟那些人講話?」如此想法在入行初期經常浮現,但如今,他已成為全職接案音樂人,對於自己早期的想法笑道:「不切實際。」
 

以伍柏宇的工作模式為例,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度,他每一、兩個月就會在國內最大的嘻哈Facebook社團發文,讓更多人能認識他的音樂、他的作品,進而與他合作,此外,他也需要經營Instagram,建立自己的社群形象,時不時地分享工作內容與追蹤者、客戶互動;「案子來了很好,可是你也要想辦法把它結束啊。」面對客戶何時該妥協?何時態度該強硬?又該如何委婉不失禮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執業過程必須留心、培養的說話藝術。他透露近期接到一個合作案,但案主工作繁忙,又同時準備結婚、搬家,案子進度緩慢,使得伍柏宇必須主動掌握製作節奏。

音檔麻煩你幫我聽一下,如果有要修改的再跟我說

因為這首歌做完我們還有下一首,如果你還沒有整理好要怎麼修改的話,你可以先跟我說下一首歌你想要的方向,我們處理簡單一點的部分。

Read.

好。

Read.

​歌手
​小MIX訣
範例三

我相信現在很多做音樂的人都比較感覺派,沒有摸過後期處理的東西,但歌手也要稍微知道混音在幹嘛,在給混音師feedback 的時候才有辦法讓他知道你要什麼,所以我自己有摸混音軟體,而且是跟我的混音師同一款(ableton live),我可以用軟體裡面的詞去做更好的溝通。

​小陸

製作人可以找比較有耐心的,或是跟你感情不錯的。然後多練幾次再去錄音,錄音前記得開個嗓 ,如果心情不好的話不要錄。

混音師
​小MIX訣
STL林信廷

可以去混音室工作看看,尤其是國外的,你要知道你喜歡的音樂是怎麼被做出來的。再來是心胸開闊、不要有ego,盡量做多一點案子,尤其在剛起步的時候會進步得特別快,多跟身邊有在做歌的朋友合作,可以錄錄看喜歡唱歌的朋友的聲音、試著editing。

JimWu伍柏宇

如果自己接案的話,要學會怎麼分配時間,要工作、要花時間進修,也要學習怎麼經營你的個人,讓別人知道你有在混音。另外,在當辦公室宅宅的時候,要把桌椅高度還有坐姿調整好,這件事超重要的!我有一段時間肩膀很痛,想要招公車都舉不起來,就是因為長時間姿勢不良。

耳朵累的時候,會在決定之間猶疑,就代表該休息一下了,要給自己設定一個該休息的點,這算是聽力的保養啦。

Quanzo劉士全

多聽歌,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創作,有機會就趕快找身邊有在創作的人合作,幫他錄、混看看,一開始可能不收費也沒有關係,就慢慢做,這個東西一定會愈做會愈好。

製作人
​小MIX訣
​李漢群

我想提出一個詞:「忖度」,它很微妙,類似迎合,但又多了一點主動性。混音師就是這樣的角色,不要太過揣測製作人想要什麼,還是要回歸到音樂上面,當你拿到這樣的檔案,應該要去做怎麼樣的呈現比較好,不去預設立場總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獲。

薛忠銘

你如果很喜歡一個人生活、不喜歡別人打擾你、每天面對科技你也很開心、聽到聲音過你的手會變得很美、也不喜歡站在螢光幕前、而是喜歡當幕後的推手、願意研究所有的頻率、三天不出門不洗澡不刷牙的話,你可以來選這個行業,這行業還滿好玩的。

 

 

前輩聊天室:混音工作小「mix」訣

 

透過拆解混音工作,我們窺見音樂如何匯聚眾人創意,經由環環相扣的製作過程成就藝術。音樂人鼓勵後輩保持開闊的心胸、勇於摸索,才能在無涯的音樂汪洋裡,創造出獨樹一幟的風格。

bottom of page